
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
锚定创新,勇闯绿钢新赛道
“我们产品的金属化率越来越稳定,铅、砷等有害元素含量很低,产业化的步伐更快了”“优化工艺流程,产品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间”……11月3日,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,几位技术能手、一线职工围坐在一起,争相发言,展开一场“头脑风暴”。
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,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。我们倍感振奋、干劲倍增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涛说,依靠科技创新驱动,他们建成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,实现由传统“碳冶金”向新型“氢冶金”的颠覆性变革,闯入绿钢新赛道。
2022年12月16日,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项目在该公司全线贯通,并于2023年5月实现连续生产,为钢铁行业转变能源结构、实现工艺革命提供了全新路径。
有16年工龄的氢冶金作业区工长张立说:“过去炼铁,烟尘大、粉尘多,工作服每天都得换洗。现在,工作服穿一星期也不脏。”
一组数据印证了张立的感受:与传统长流程炼铁相比,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,减排比例在70%以上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合物、烟粉尘排放可分别减少30%、70%和80%以上。
“全会强调,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,才能练就独门绝技。”该公司技术质量科工程师秦愉告诉记者,公司技术团队已申请氢冶金领域相关专利79项,启动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。
创新之路并非坦途。“初期遇到了产品金属化率不稳定问题,影响连续性生产。”秦愉拿起一个透明的瓶子,里面装着用氢冶金工艺产出的DRI(直接还原铁)产品样本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公司技术团队调整工艺流程,一项项突破关键技术,目前金属化率持续保持稳定,每吨产品的成本较之前下降200元。
凭借低碳生产工艺和出色的产品性能,今年10月,该公司迎来前来考察的德国宝马集团,并赢得客户的赞许。
“全会提出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作为国内绿钢领域的领跑者,我们将锚定零碳目标,不断创新突破。”王海涛说,该公司利用氢冶金工业场景,将烟气微生物转化为固碳蛋白的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全面贯彻落实全会部署,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将持续延伸创新链条,推动技术、工艺升级。“我们将积极构建‘绿电—绿氢’一体化能源生态链,提升先进技术研究应用水平,推动工业大模型应用,促进安全高效生产。同时,与下游企业密切合作,提升产品性能,提高产品附加值,让‘铁疙瘩’变成‘金娃娃’。”王海涛说。(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)
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