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4日傍晚,当今年第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以13级台风强度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,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40米/秒,最低气压955百帕。几乎是同一时刻,广东多地,包括广州、潮州、汕尾、深圳、揭阳、东莞等地,迅速宣布解除此前因台风而采取的“五停”(停课、停工、停产、停业、停运)措施。从城市全面停摆到秩序快速恢复,这不仅仅是应急响应机制的教科书式运作,更折射出在频繁秋季台风面前,广东民众从“严阵以待”到“习惯成自然”的复杂心态,以及社会经济在灾害面前的脆弱与韧性。
“桦加沙”登陆前,广东多地启动“五停”,城市仿佛被按下了一个巨大的暂停键。学校停课,工厂停工,商铺停业,交通停运,整个社会活动骤然降至最低。居民们则熟练地进入“战备”状态:囤积食物和饮用水,用胶带在窗户上贴出“米”字型以防玻璃破碎,甚至提前将车辆开往地下停车场以避风雨。这些行为,已然成为广东人应对台风的“规定动作”。这并非偶然,中央气象台的数据显示,秋季台风(9月至11月)常年平均每年生成10.7个,其中有2.3个登陆我国,且有50%至60%以台风、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登陆。这种高频次、高强度的自然挑战,使得广东居民在与台风的长期“斗争”中,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。例如,深圳居民momo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当年抗击超强台风“山竹”的成功经验,如提前给充电宝、手机、电脑充满电,加固对外通道等,这次又被她拿来应对“桦加沙”,这无疑是一种基于历史教训的适应性学习。
然而,频繁的“五停”措施,其代价绝非仅限于短暂的不便。对于经济而言,每一次“五停”都是一次强制性的“休克疗法”。江门一家五金厂的老板陈志强曾无奈地表示,“停工令一下,厂里30号人工资照发,订单却要延期,这一天至少亏5万。”这笔账,是无数中小企业主在台风面前的真实写照。对于服务业、个体商户以及依赖日结工资的低收入群体而言,停业停工带来的现金流中断和收入锐减,更是直接的生存压力。尽管《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》第32条规定“因防汛防风需要调用物资、征用设施造成损失的,应依法补偿”,但在实际操作中,主动停工的企业往往难以获得直接补偿。许多企业主面临灾害保险的空白,只能通过“台风应急贷”等政策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。这种经济上的短期阵痛,是社会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付出的必要成本,但如何更公平、更有效地分担这些成本,仍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尽管存在经济上的阵痛,民众对“五停”措施的配合度普遍较高,这并非源于盲从,而是基于对风险的深刻认知和对政府高效响应的信任。这种信任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建立在过去多次台风应对的实践之上。从2017年的“天鸽”到2018年的“山竹”,这些超强台风给广东带来了巨大损失,也促使政府不断优化预警机制,加大信息透明度,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。民众在囤积物资、加固防护的同时,也在心理层面逐渐形成一种适应性的“习惯”,将台风视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,而非突发事件。这种心理调适机制,如茂名市妇联在台风“蝴蝶”后开展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所示,有助于降低灾害带来的恐慌感,增强社区的整体韧性。
广东的“台风生存哲学”,是政府治理智慧与民众生活韧性共同构筑的社会常态。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常态化,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“停”与“复”,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社会系统。这包括:
精细化“五停”机制: 探索根据行业特点、风险等级和地理位置实施差异化停工停业策略,避免“一刀切”带来的过度损失。例如,对于某些自动化程度高、风险可控的工业生产,是否可以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维持部分生产?完善灾害保险与补偿体系: 政府应与保险公司合作,开发更普惠、更易获得的灾害保险产品,并建立更透明、更高效的补偿机制,减轻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负担。这不仅是经济问题,更是社会公平问题。强化公众风险教育与心理建设: 持续开展台风防御知识普及,提升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。同时,关注灾后心理疏导,帮助民众建立更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,将“习惯”转化为“韧性”,而非麻木。科技赋能智慧防灾: 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,提升台风路径预测的精准度,优化应急物资调配,甚至通过智能电网、智慧交通系统,实现灾害期间城市运行的最小化中断和最快速度恢复。例如,北斗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,已为精准防御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台风终将过境,但其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。广东在一次次与风暴的较量中,不仅锻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硬实力,更磨砺出一种独特的社会韧性。让每一次“五停”后的“重启”,都不仅仅是秩序的恢复,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,是社会适应力与韧性的持续提升。毕竟,在与自然共存的漫长历史中,人类的真正进步,从来不是征服,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与更智慧的适应。
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