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撕开“忘形”假面:不是摆烂,是更深的“规矩” (看清误区)
误区1:“忘形 = 随便瘫”?错!
刚入门的兄弟最容易栽这坑!一听“忘”,好嘛,往那一杵,时间长了就开始塌腰撅屁股,浑身懈得像滩泥。这哪是忘形?这叫“丢形”!老话咋说?“形不正则气不顺,气不顺则意不宁”。形都没了,气脉流转就堵,心也静不下来,白站!
误区2:“忘形 = 啥都不想”?想得有点简单!
拼命告诉自己“别想姿势别想姿势”,结果满脑子都是“别想”!这反而成了最大的“想”。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”。站桩的“忘”,是规矩烂熟于心后,不用死盯细节的自然而然,是“熟透了”才有的境界,不是一上来就放空!
图片
二、 “忘形”真功夫:松开皮肉,唤醒筋骨,接通天地 (核心内涵)
第一步:松皮卸肉,骨架自撑 (初级忘形:忘掉拙力)
站桩的“桩”,不是死木头,是活树!你得先学会把身上那些紧绷绷、较着劲儿的死肉给“卸”下来。怎么卸?诀窍在“似笑非笑”、“似尿非尿”这八个字!下巴微收,嘴角自然放松上扬一点;膝盖别死顶,胯根微微掖住,像要坐高凳又没坐下那股含蓄劲儿。重点在“骨撑肉坠”——让全身骨架像搭积木一样,一节节自然松垂、对正,骨头把身体稳稳撑起来,肌肉像挂衣服似的自然垂坠。这时,你感觉皮肉软了,但内在的“架子”反而更挺拔有力。
第二步:筋络苏醒,气脉暗涌 (中级忘形:忘掉局部)
皮肉松透了,骨架撑稳了,更深层的东西就开始“醒”了——那就是筋!试着在桩架里,想象两膝之间、两肘之间、头顶百会与裆下会阴之间,都像有根无形的、极富弹性的皮筋在轻轻对拉。形意拳谱讲“浑圆一气”,就是这感觉。你不再去纠结“手抬多高”、“脚分多开”,而是整个身体像充满气的球,内外通透,筋腱在微妙的张力中自然舒展、连通,气血在筋络间自然淌开。这时候,局部细节的执着自然就“忘”了。
第三步:天人相应,无形无象 (高级忘形:忘掉自我)
这是“忘形”的化境。当筋络通达,气血和畅,站到深处,身体仿佛不再是沉重的血肉之躯,而是变得很轻、很透,像一团气,像一棵扎根大地的树。《周易参同契》里“委志归虚无,无念以为常”的境界就有点靠近了。你感觉不到具体的胳膊腿在哪,也忘了自己在“站桩”,只觉得顶天立地,呼吸绵绵若存,身体与周围环境的气息(地气、清气)自然交融、吞吐。这时,“形”的概念彻底消融在浩大的存在感中,是真“忘”了。
图片
三、 古人的练法:从“死规矩”到“活忘形”的不二路
“死”桩是活桩的必经之路!别一上来就奔着“忘形”去飘。王芗斋先生强调“大动不如小动,小动不如不动”,这“不动”的桩,就是打根基!老老实实按规矩站,把间架结构、松沉要领刻进骨子里。没有这“死功夫”,后面的“活忘形”就是空中楼阁。
时间熬出真“松活”。“忘形”是功夫到了自然呈现的状态,不是强求来的。每天雷打不动站够时间(哪怕从15分钟开始),让身体在正确的姿态下,由量变引发质变。僵紧的筋膜、堵塞的气血,需要时间去温养、化开。“功到自然成”,这是最朴实的真理。
有师承,金不换!自己闷头站,很容易跑偏。有经验的师父在旁边轻轻一点,拍一下你僵硬的肩膀,调一下你歪斜的胯,胜过自己琢磨半年。“入门引路须口授,功夫无息法自修”,有明师在旁纠偏护驾,是通往“忘形”最稳的桥梁。
图片
结尾:
站桩的“忘形”,绝不是偷懒的借口,而是功夫登堂入室后,身体给你的回馈!它在皮肉松透后的骨架挺拔里,在筋络苏醒的气血奔流里,显化在与天地气息交融的忘我之境里。别急着“忘”,先把“形”站真、站透、站活了!当你的桩功从“刻意为之”熬成了“自然如此”,那份深沉的松活,那份通透的“忘”,会自己来找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